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:把破“五唯”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
发布时间:2024-12-11 11:55:46

  张荣:我注意到★★★◆■★,高校很多政策出台后,个别教师会出现一些对立情绪★◆◆◆◆★,私下会抱怨政策,高校的政策制定者也感到委屈。这一情况的出现,其实是功利化倾向的结果。高校有时候目的性比较强■■,奔着一件事去改革■◆,只关注目标而忽略了办学规律;有些教师则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收入、晋升★★,因此缺乏改变的动力★◆。

  张荣★■■:破“五唯◆■■”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、树立新观念■★★■◆,是一个破旧生态、立新生态的过程。“五唯■◆■★■◆”之所以难破,不是一所高校有、另一所高校无的问题★■,也不是重点突破■■■■◆“五唯”中某一■◆◆■“唯■■★◆★”就能解决的问题,实际上是一个生态问题。

  张荣★★■■◆:过去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,比如多人联合发表一篇论文■■,谁是第一作者、第二作者★★◆,权重各是多少◆◆■,客观上容易让作者之间变成竞争关系,导致科研合作难以持续◆★■◆◆★。

  出口多维就是因势利导、扬人所长★◆,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发展通道实现连接互通,使成长通道的选择更加丰富,实现老教师们的职业理想。

  “五唯★★”的存在会浪费高校的科技资源,影响高校科技成果的取得,并给学科建设带来一系列危害◆★★★,导致高校在科学研究领域无法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  厦大倡导的“以多维破‘五唯■★◆★◆◆’■◆◆★★”原则中,★■◆★■★“维”指的是“维度”◆★,而非“唯一”。比如,一些教师年资较深■◆■★◆★,虽工作多年却无法评上教授而产生委屈、抱怨的情绪。老教师的心情可以理解,这是他一辈子的追求,能体现他的职业高度◆★★。但从统计学角度看★◆■,并不是每名教师最终都能评上教授◆★◆。切身利益与办学理想之间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。

  张荣: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导致“破”得越多■◆■■★,◆★★■◆“唯”得越多■★,让教师成为各种压力裹挟的“六边形战士◆◆◆◆◆★”◆■。这肯定是有问题的★■。

  事实上,在一所高校、一个领域里大家彼此熟悉◆■■★,最有资格评价一个人业绩的是小同行★◆◆。为此★★◆,我们尝试采取◆★★◆“不回避”的态度◆◆★■■,让小同行参与评价,并把评价与团队负责人的发展挂钩。团队负责人对个体的评价■★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工作状态。如果团队负责人在评价个体时仅凭个人喜好或带有其他私心,团队很快就会◆■◆■“离心离德”。因此,把对团队成员的评价与其自身利益、发展相关联,团队负责人就会变得认真■■◆◆、慎重。

  因此,除代表作制度外★◆■■,我们还特别设置了答辩环节,综合考虑论文发表和学术贡献情况。答辩时,教师需要讲清楚学术贡献。这里的学术贡献是与论文发表区分开的■■★,不能以论文发表代替学术贡献。因为解决问题和发表论文既有所关联◆◆,又有所区别★★。教师解决的某个科学问题★★◆★,有时不是一篇论文就能说得清楚的,他需要从不同侧面解决该问题,最后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解决方案◆★■★★■,而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,教师就能在代表作制度中获得认可。

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★◆,其中有关于破“五唯★◆◆■■”的系统设计◆★,可以说从宏观层面给予了破“五唯■◆★★■★”政策支持。

  另外,我们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,探索长周期★◆、阶段性的人才评价方法,促进人才潜心致研,产出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成果。

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◆■■★,在评价改革中★■,厦大强调3个原则——以多维破“五唯”、以互通促畅通、以简化谋变化,以此推动小环境的建立。在小环境中努力探索★■◆■■、实践破“五唯”路径■■■◆★★,取得一定成效后,才更有助于在大环境中推动新的生态环境建立。

  通过“三通”制度★◆◆,将人才体系构建为一个矩阵★◆■◆■,以互通促畅通,让有★◆◆“帽子■★■★★”与无“帽子”实现联通◆◆,让有“帽子◆★”和无“帽子■◆”的人才同台竞技,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◆◆★。

  考评时,管理者经常会碰到另一个难题——考评对象先天禀赋有差异■★◆■,每个人的特点、特长各有不同■◆■★★★,不同学科间也存在差异。面对复杂的群体,如果用简单化的办法处理,容易造成内部紧绷问题★◆■★■★。

  张荣:在宏观层面,高校发展速度不尽相同。因此■◆,从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到不同高校的落地生效★■■,其间难免存在目标、步调、节奏不完全一致的问题★■◆◆。

  多人发表一篇论文★◆◆,谁是第一作者■◆★、第二作者,权重是多少■★■◆,把科研中的合作关系变为了竞争关系,该怎么破?

  破■◆■■★★“五唯”并非单纯地消除某个指标★◆◆★◆。比如,反“唯论文”并非反对论文,而是反对◆★★■“唯”字。近年来★■★,厦大一直反对把“能否写成一篇优秀论文■■■★★”作为判断教师研究水平的绝对标准。相反,我们鼓励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■◆★,用论文、专利★◆◆■★、技术报告、咨政建议等形式表达成果,即鼓励有内涵的成果★★◆■■★,希望教师真正解决科学问题、提供科学价值,而非仅仅将论文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刊物上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:客观地考评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并不容易■◆,靠数论文、数奖项的传统方式并不可行◆★■◆。在新生态下◆■■◆■,应如何做好对个人◆★★★◆、团队的考评?

  教师的日常考核标准相对较为灵活,主要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环境◆★◆■,让他们有精力做长远的研究◆■★■◆。日常考核采取3年或5年一考核的方式,因为大多数学科的研究在三五年内足以产生成果■■■★◆◆,不会因为考核周期短,获得成果不足,导致知识分子“丧失颜面★◆◆”。此外,厦大自陈嘉庚先生创校起,就有善待教师★◆◆■、学生的优良传统,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能保证师生关系和谐■◆■◆★■。

  如今■★★◆◆,国家提倡有组织科研,建立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,学校尝试对团队进行评价,把个体评价交给团队,通过学校对团队评价◆★、团队对个人评价的方式◆◆◆■■★,赋予团队人才考核评价的自主权■◆。只要团队取得成绩★■★◆■,学校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◆★★★★,至于个体贡献的大小■◆★■◆★,朝夕相处的团队最清楚。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团队评价■★★■★■、个体评价的问题,实现◆★◆■◆“以简化谋变化”的目标■★★◆◆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:针对破“唯论文★■★”★◆◆◆★■,一直以来都有“看代表作◆■★■”的呼声。对国内高校而言■★★★★,怎样才能把代表作制度用好?

  第一是把评价权下沉到学院★■★■◆★,让学院有更大的人才考核评价自主权■◆◆★◆。学院往往比学校更了解个人的具体情况★◆◆■★,更能作出合理、公正的评价。

  “五唯”会束缚人的思维,甚至会带来一些学术“投机◆★◆★”行为,严重时还会诱发一些学术不端行为◆★◆◆■。

  学校在评价团队的同时◆◆★,也要考评团队负责人的带头作用★★。一般而言,除了考评团队负责人所在的团队成绩、个人成绩■★★★,学校还会特别注重他是否为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条件。

  在中微观层面,“五唯”的背后是功利主义在驱动◆◆★★★,这与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思想是分不开的。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■■■■◆。一是一些高校热衷制造◆◆◆“短平快◆◆★◆★■”论文、奖项以提升排名,进而获取更多资源;二是部分教师只是把工作视作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,缺乏高远的追求与对教学科研的热爱★★■◆■;三是部分学生读硕、读博是随大溜唯学历,缺乏投身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。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为★■■■◆“五唯◆◆”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。

 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:IE浏览器9.0版本及以上★■■◆★★;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◆■■◆; 360浏览器9.1版本及以上,且IE内核9.0及以上。

  张荣:在竞争中,“帽子■◆■◆◆”人才与无“帽子”人才之间存在“梗阻”,高校要畅通人才成长通道,势必要扭转简单以“帽子”确定薪酬待遇、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■★★★★,让做出同等业绩的各类人才得到同等支持、享受同等待遇。

  第二是在评价中发挥小同行作用◆■★◆◆◆。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评价越客观越好,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尽量没有任何利益牵扯。我们也曾将教师考核材料送校外同行评审,但有时候评价的结果未必与校内考核单位对该教师的印象一致。这是由于给外部同行的评价材料可能只是几篇论文、几项成果■■◆■★◆,评价依据不充分所导致的。

  这些问题都是破★★■◆★“五唯◆★★■”的重点和难点,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不断思考的问题。近日,厦门大学等10家单位入选首批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共建单位。

  张荣■◆◆◆★◆:我们非常在意的一点是——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人才,其攻关周期并不相同。对于科学问题■★■■◆★,有的领域一年能解决多个,有的领域可能十多年只能解决一个◆■。这一矛盾如何解决?我们采取把年度考评与晋升考评标准区分开的方式,前者保证了稳定性,后者体现了竞争性、选拔性。

  一些人才计划有年龄限制◆◆■■★,如规定超过45岁就不能申请,但45岁依然是一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壮年时期,这一时期★■■,无■◆★◆“帽子”人才未必不能做出有★◆★■“帽子★◆★”人才的成绩★◆◆■。只要能做出成绩◆◆★■■■,通过校内人才体系,无■◆“帽子”人才同样可以获得认可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★◆■★:一直以来■■,有无★★■“帽子★■◆■”是不少教师的心结◆★,其待遇、资源差别巨大。怎样让教师们把“帽子◆◆■◆◆★”看得淡一些?

  “五唯”本身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破◆■★★★“五唯”工作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,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★◆★,因此需要把破■■★★“五唯”作为一个突破口。

  我们强调代表性成果,也是引导大家不要盲目、单纯地追求数量。相较于写很多小论文,我们更鼓励教师们集中精力、扑下身子深度钻研,真正解决科学难题■◆■★★◆,完成大论文、代表作。

  有“帽子”人才与无“帽子★◆”人才共同竞争,有创新的非共识性想法该怎么保护?

  “帽子★◆■■★◆”人才大多是走共识性之路遴选出来的,所以我们常常看见在竞争性的评比中,有“帽子”人才比无“帽子”人才更具优势,这其实是出于一种心理——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经过检验的方案,也就是有“帽子”人才比无★◆◆★“帽子”人才的印象分更高■■★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:如何在考评一个人时,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★◆◆◆■,以支持他们长周期的研究?

  张荣:谈到基础研究,我们更看重 “从0到1”的突破,即原始创新◆■■、颠覆性创新■■★★◆。如今的项目生成都是以共识为基础,而真正有颠覆性创新的思路,往往出自于非共识性的想法。

  一些人才计划理科有、文科无■■,我们就参照理科的外部人才体系,在校内对应生成相应的文科人才体系,设立冠名讲席教授岗位,突出业绩和贡献导向★◆◆◆★★,不将★◆“人才称号★★★◆”与教师职务聘任、薪酬待遇等简单挂钩◆★★。

  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无★◆◆“帽子”人才的水平就一定不如有“帽子”人才★■★◆。重视非共识性想法,给无◆★■■“帽子”人才更多成长空间◆★★★■■,他们的颠覆性创新才有可能“冒”出来。

  而教师的晋升考核标准相对较高★◆,想要在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,就要比他人付出更多★★★■■。出成果前就让教师晋升为教授,会带来更多公平上的争议。

  ■★◆“五唯◆◆◆■”的存在对高校◆◆、教师、学生都很不利★★◆■■,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和师生的创新发展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◆■◆■★★:媒体曾质疑高校的一些做法,如破■■■■◆◆“五唯■◆”变成了“凡是可以量化的指标皆可‘唯’★★■”。您能否讲一讲“以多维破‘五唯★★■◆’”的思路?

  张荣■◆■★★◆:通常教师在选择代表作时◆◆■◆★★,会倾向于影响因子高的文章★■■◆■。实际上,对代表作的判断不是简单看影响因子,而是要看实际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,其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,是否对该领域的进步发挥了作用,特别是关键作用■◆◆。

  “我们将破‘五唯’作为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,正在设法营造一个更好的小环境,让全校师生对教育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,引导大家把功利性的追求看得更淡一些■◆■。■◆◆■◆◆”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,张荣说。

  但换个角度看■★,这名教师虽然不一定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,但在教学授课■★★■◆、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所擅长,学校若能在相应的待遇★■、岗位等级上加以重视◆■■,让他获得更多尊重★◆■,是否能缓解一部分教师的焦虑?

  只有大家都淡化功利心,才更容易在改革中达成共识。所以,高校要做的是营造“非功利”的氛围,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和教育教学的生态★■◆■■,让热爱科学的人做科学,让热爱学问的人做学问,让热爱教育的人做教育★◆■★。